味噌燒肉豆腐丼

描述
這道菜的發想來自味噌湯。
炎炎夏日,想念這個味道,又喝不下熱湯,於是就用相同的材料,做出這道料理(兩人份)。以熱炒取代燉煮,濃縮了食材的滋味,口感也更富層次——豆腐的香酥、豬肉的柔嫩、洋蔥和蘿蔔的鬆軟、高麗菜的爽脆……一碗蓋飯,把「小確幸」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!
份量
時間
食材
步驟
-
【事前準備:邊退冰邊醃肉】 (1)調醃料:前一天晚上,使用便當大小的保鮮盒做準備工作。拿出味噌和味醂,用湯匙攪拌出大概0.5公分高的醬汁,濃稠度和醬油膏相當,如圖。
-
(2)醃肉(上):從冷凍庫拿出豬肉片,盡量讓正反兩面沾上醬汁,減少肉和空氣的接觸,比較不會氧化發黑。完成後蓋上蓋子,放進冰箱冷藏,隔天再拿出來料理。
-
(3)醃肉(下):早上醒來,退冰好了,用筷子攪拌,讓每片肉都均勻裹上醬汁(如果攪不動可以加一點米酒去拌)。蓋上蓋子放回冰箱冷藏,中午或晚上都可以下鍋。
-
【備料:切就對了(上)】 (1)洋蔥:從最令人不愉快的切洋蔥開始。使用半顆洋蔥,逆著纖維紋路切,口感比較脆(愛洋蔥者可多加點無妨)。 (2)蘿蔔(或蘿蔔籤):若用新鮮蘿蔔可切成薄片;若用蘿蔔籤,鹹度以單吃能入口為原則,萬一太鹹,就先泡個水吧!(部落格有介紹自製蘿蔔籤的方法。)
-
【備料:切就對了(下)】 (3)豆腐:這次用的是板豆腐,上次用雞蛋豆腐也不錯。如果一整盒的份量太多,可以把一部分凍起來,變成凍豆腐,來日煮湯燴飯兩相宜(豆腐很容易壞,不會壞的別買來吃!) (4)高麗菜:洗好後,要撕要切,隨各人喜好。 (5)蔥花:份量也隨個人喜好。
-
【下鍋:順序很重要】 (1)豆腐:準備就緒就來熱鍋囉!因為豆腐水分多,所以可以先用紗布或廚房紙巾吸水。火要小,避免被熱油彈到。煎到喜歡的焦度,就盛起備用。
-
(2)洋蔥:轉中火,加半茶匙鹽去炒,有助於釋出水分,比較快熟且不易焦掉。炒到香氣飄散出來,且邊緣有一點點焦黃時,就可以下蘿蔔了。
-
(3)蘿蔔(或蘿蔔籤):一樣加半茶匙鹽,炒到蘿蔔香氣飄出來(若是蘿蔔籤,鹽量可略減!)這個步驟很重要,要引起食慾,香氣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-
(4)高麗菜:炒到滿面油光,但半熟即可。油可以形成一層保護膜,避免菜在烹煮過程中變得黯淡乾澀。
-
(5)豬肉:接下來借用一下韓國銅盤烤肉的feel。把蔬菜中間弄出一個洞,放入醃好的豬肉,用筷子拌炒,炒到中間變粉紅色。
-
(6)調和:最後全體拌炒一下,調和味道。記得豬肉要完全炒熟。嚐一下,視需要用鹽調整味道。
-
(7)豆腐:再把中間弄個洞,湯汁會不斷冒出來,下豆腐。
-
(8)關火:蓋上鍋蓋,想著「豆腐啊~請盡情吸飽湯汁吧!」然後轉身去盛飯。
-
(9)盛裝:盛好的飯上,先放菜肉,再放豆腐(比較不會弄碎),最後灑上蔥花增色!愛吃辣的可灑上七味辣椒粉,再來一杯冰啤酒,就更有吃飯皇帝大的感覺了。
小撇步
豬肉:這次是用賣場的盒裝「優酪豬」(喝優酪乳長大的豬,一小盒60元左右),吃起來香甜柔軟、沒有腥臊味。台灣人真有創意!市面上還有「海藻豬」、「香草豬」、「活菌豬」,心動想嚐鮮,但價格較高尚未出手。其實只要新鮮,台灣豬肉多半很好吃!購買時可選油花分佈均勻的,口感較軟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