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早味碗粿

描述
在雪白的粿上,鋪上一層炒的香噴噴的韭菜菜脯豆乾末,綿密中帶點Q彈的白色碗粿,才是我記憶裡的碗粿。
這種碗粿在台北很難找到,每當嘴饞想吃時,我便會攪拌那一鍋在來米漿。
份量
時間
食材
步驟
-
將菜脯沖洗後泡水約5分鐘,豆乾先以滾水汆燙去腥味,小蝦米洗淨,豆乾、菜脯、韭菜切成小丁。
-
1. 在來米粉、太白粉混合,先加冷開水拌勻,再加熱開水攪勻,此時是很容易攪勻的液體狀態。 2. 接著,用小火煮米漿,慢慢攪拌,隨著溫度越來越高,米漿會開始出現凝結的顆粒,要不斷小心攪拌弄散它,到尚未煮滾,但開始冒煙,且米漿越來越難攪拌時關火。 3. 繼續攪拌至米漿呈現光滑無顆粒的狀態。
-
此時就可以把米漿舀到碗裡了,每碗裝八分滿。
-
蓋上耐熱的保鮮膜或棉布,就可以入蒸籠蒸了,大火蒸約15鐘即可,可用筷子插插看,無沾黏就是熟了。
-
蒸碗粿的同時,進行炒料。起油鍋,炒香蝦米和菜脯。
-
放入絞肉炒至肉色變白。
-
加豆乾丁炒出香味,放糖、醬油、水,翻炒均勻。
-
撒上韭菜末翻炒均勻,即可關火。
-
炒好的餡料,也很下飯喔。
-
小撇步
1. 蒸好的碗粿,米漿不會完全凝結,要放上至少1小時,讓米漿冷卻,使組織變得結實有彈性,最好的是放上一夜,隔天早上要吃時再蒸熱會更有口感。
2. 煮米漿時,要很小心,不斷攪拌,避免燒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