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媽媽的【手作三色豬籠粄】

描述
Q彈滑潤的粄皮、融入健康的紅麴及蔬果泥,搭配鹹香得宜的飽滿內餡,大口咬下,嘴裡頓時充滿米香、蔬果香、紅蔥酥香及蘿蔔絲的清甜,是一道饒富傳統、又兼顧現代養生的米食點心。
客家人每逢元宵、清明或尾牙時,家家戶戶都會打豬籠粄,用以謝天祭祖,祈求闔府平安,也為勞苦終歲的人們滋補身體.....
現在,就為我們所愛的家人,親手做粄,享受那份滿足的滋味和幸福吧!
食材
-
適量
-
300克
-
300克
-
600克
-
600克
-
600克
-
1小匙
-
1小匙
步驟
-
【備料】將蘿蔔絲、蝦米泡軟瀝乾、香菇泡軟後切丁,豆腐干切丁,豬肉切丁後用少許醬油醃製入味。另將紫山藥、黃甘藷洗淨、去皮、切薄片後蒸熟並搗成泥狀放涼,紅麴米泡軟用果汁機打成糊狀備用。
-
【炒料】將鍋預熱,倒入苦茶油,並依序放入紅蔥酥、蝦米、香菇丁、蘿蔔絲爆香盛起,再將豬肉丁、豆腐丁分開爆炒至熟,最後混入所有內餡配料,加入適量醬油(上色)、白胡椒粉及鹽等調味料均勻拌炒即可盛起置涼備用。
-
【粄團】將紫山藥泥、黃甘藷泥、紅麴米糊分別加入300g糯米粉+300g蓬萊米粉、糖、鹽、少許冷開水後揉成三種不同口味的生粄粹。接著從不同口味的生粄粹中各捏取約1/10小塊壓扁,放入滾水中煮熟(略浮水面)撈起做為熟粄母,再與原來的生粄粹一起揉製均勻成糰(柔軟適度不沾黏)。
-
【包餡】分別將不同口味的粄團搓成長條並分切小塊(約60g),取一小塊粄團用手壓捏成窩狀圓皮後包入內餡,向中心慢慢捏合、收口、搓圓、塑形如梭子狀,並於表面捏出一條背脊。
-
【炊蒸】將月桃葉洗淨後剪成適當大小,葉面抹少許油墊在菜包下再放入蒸鍋,以中大火隔水蒸煮約20~25分鐘(視菜包數量)即完成。(放入菜包前先將蒸鍋內的水煮滾,炊蒸過程中每10分鐘掀鍋蓋1次,讓蒸氣稍稍逸出,以免因鍋內溫度太高致使菜包過於膨脹而造成起鍋後遇冷收縮、塌陷)
-
【吃在地、食當令】婆媽家政婦期盼~從產地到餐桌、縮短食物哩程、推動地産地消、支持在地小農、購買本土好食材、吃當季盛產最棒!而冬末春初就是要吃蘿蔔。因此,我們選用的是苗栗縣頭屋鄉的蘿蔔、後龍鎮的稻米、三義鄉的苦茶油。
小撇步
1. 自行磨米、脫漿、壓製成生粄粹,口感更佳。
2. 炒料時用苦茶油(請挑選炒菜用之油品,而非涼拌用)代替豬油,食得更健康。
3. 內饀可依各人喜好來做變化,利用新鮮蘿蔔刨絲(先抓鹽靜置10分鐘去水,再用冷開水沖去鹽水瀝乾)或蘿蔔乾(如本身帶有鹹味,先用冷開水稍加沖淡)亦可。